呼和浩特市天泽老年公寓
关爱老人,请拨打 0471-6304944
了解志愿者
请拨打热线

行业新闻

Industry news

乌丹星:医养结合与老年长期照护的中国思考

发布时间:2017-11-21浏览次数:4153次

各位嘉宾大家好!感谢兰波总的邀请来进行《医养结合与老年长期照护的中国思考》主题演讲!

今天我们谈论医养结合的问题,回顾下从2013年至今四年多,我们到底做对了哪些事,做错了哪些事,哪些是有答案的,哪些是没有答案的,哪些是还在探寻的,首先我希望借这次峰会跟大家分享下who(世界卫生组织)关于养老的新观点和看法。

今年7月10-12号,我参加了who组织的长照会议,这是国家卫计委推荐参加,我是十一位专家之一,有23个国家和地区成员共六个小组,一起探讨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《健康老龄化报告》后的具体落实情况。在这个会上我向大会作了15分钟的主题报告来介绍中国的医养结合。我们现在提医养结合和老年长期照护,有许多观点需要改变,许多提法需要纠正,所以需要大家来共同探讨。首先大家可以看到深蓝色是全球60岁以上老龄人口超过30%的国家,到本世纪中叶这个地球不再年轻,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进入人口老龄化,而重度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和国家也包括了中国。

这个会议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。第一个观点,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已远远超过数字,比如中国不只是2.3亿老年人的问题。这类人群最大的一个特点,或者说我们现在重点要讨论的问题,不是拿2.3亿人说事,第一个要讨论的就是这个群体多样性的问题。它就是个多样性的群体。第二,讨论社会对此群体的不公平问题,这点毋庸置疑,无论我们说多么的尊老爱老,内心还是觉得是个弱势群体。第三,关于老年人社会行为重塑。老年人年龄大了,社会参与度、社会价值到底是什么?第四,关于新的健康观点来看人口老龄化,现在的70岁将是未来的60岁。那么需要我们重新去思考人口老龄化。

第二个观点,对于这样的群体到底是投资还是消费?这个群体究竟是社会的负担,还是能对经济产生的积极作用?我们从投资的角度,给这个群体足够的投入,包括长照体系、卫生、终身学习、环境等,那么从老人自身来看,他将获得健康、知识、能力,以及长时间处于功能稳定的状态,那么他给社会的回馈将是消费增加、创新创业、文化贡献和社会融入的贡献,这种贡献已经远远超出我们所想象的负面影响。

第三个观点,每一个人的人生需要重新规划,从解放初的人均寿命50岁到现在的80岁,再往后人均寿命可能延长到90岁乃至100岁,是不是延长的年龄段一定要放在老年期?我们可以想象,如果放在老年期,那么一个人年轻的时间段很少,人生的一半时间都是老年期,这是有问题的。人的一生首先是受教育阶段,然后是40年的工作阶段,然后进入退休,退休之后有一段时间是活力的灿烂阶段,然后进入功能衰弱,直至失能,最后走向生命的终结。那么人为什么要这样划分阶段,为什么要有退休概念?人的一生应该重新规划,从出生,除了学习阶段或包括学习阶段一直到终老,都应该把学习、生活、工作融为一体,而不是清晰的划定界限。如果我们这样思考的话,人的生命应该这样规划,每一个阶段都是学习-工作-娱乐,就没有突然退休的问题和退休综合症,也没有突然被社会抛弃的感觉。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,我们对我们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出新的命题,什么样的年龄阶段做什么样的安排,将影响产品和服务。

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报告将“健康老龄化”定义为发展和维护行动能力,使老年人处于良好状况。推出了人的内生能力和行动能力两个概念。人的内生能力是由基因决定的,是不是来自于长寿家族,你的遗传基因到底怎么样,这个不是绝对的,并不是说不可以固化和改变的。人的外生行动能力很简单,是通过各种外部环境和社会资源的支持和支撑,让你能尽快生活在社会中。我们所说的“养老服务”,无论叫什么名字,无论创造多少概念,它要完成的使命只有2点。我们在座的各位总有一天会走向失能,走向衰弱,我们做养老服务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首先要固化你的内生能力、同时通过外部环境的打造提升行动能力。这是养老最本质的东西。无论全球各个国家叫它什么,定义是什么,它的本质就是这样。所以我们所有的产品是不是围绕这个理念来设计,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。

世界卫生组织2015年的报告提出的全球优先采取的五项行动,包括国家对人口老龄化的承诺,对所有老年人的服务体系,对失能老人的照护体系,对友好环境的打造,以及对老年服务的监测和评估。那么中国的国家承诺是我们做了很多国家战略规划,从《健康中国“2030”》开始,是对全球的承诺,也是对中国人民的承诺。在这样的承诺下,总理提出来2020年健康产业达到8万亿,到2030年翻一倍到16万亿。

我们现在每天讨论的健康、养老、康复,事实上我们应该非常清晰,这个产业的界定是一个大的概念。首先我们谈的大健康产业针对的是13亿人。大健康产业全球有十种发展模式,在这里因为时间关系我没办法展开,每一种模式都清晰的界定了它的产业内涵、产业业态、产业链的相互关系以及产业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,那么第二个层面是2.3亿老年人的问题,叫医养结合或养老服务。那么再往下是4000万失能人群的问题,是老年长期照护。这3个不同的圈涵盖的是不同的业态,不同的客户定位,不同的产品,不同的服务,不同的市场营销模式。

在这种背景下,我们讨论医养结合。首先医养结合是中国创造的,全世界没有医养结合这个词,国际交流也不懂医养结合是什么,只懂long-term aged care。中国人的特点是老者多病,病依赖于“医”,“医”是刚需,我们是长寿文化;而西方的文化是品质文化,独立为上,尊严为上,只要有尊严,哪怕活的短也认,而我们的观点是只要能活着,活着是硬道理。这个概念决定了我们对“医”这件事看的格外重要,格外迫切。所以过去3年,我们的医养结合就是这样理解的,养老必须要建医院,建了很多医院。其结果怎样,各位都很清楚。后来发现郊外大盘建医院效果并不好,老人入住率很低。我们经过4年摸索,创造出了很多医养结合不同的细分模式,比如说医院带养老院,医养结合,养老院对接医院,养医结合,康复医院对接养老院,康养结合,专业护理机构对接养老院,护养结合,临终关怀的终养结合,线上线下的居家护理结合,大型养老综合社区的“医养康护疗健终”一体化的泰康模式,从摇篮到天堂。就养老机构办医疗这件事,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形式。首先必须获得医疗机构许可,之后才可以办医务室、护理院、门诊部等,机构外社区可以成立独立于机构外的独立护理站,这种护理主要做的是居家和社区护理。

我们的医养结合经过4年多的探索,确实创造出了很多中国特色的模式,这些模式其实带给我们很重要的思考,就是医疗和养老的属性和观念是不是一致?我们创造了这么多模式,我们的问题真的解决了吗?当一个人从医院出来后,他面对的选择是直接回家,在这中间缺少了一个桥梁,术后照护机构、专业护理院、康复中心、失智照护中心、社区卫生中心的缺,也就是说他怎么回家,回家后家人或保姆照顾。事实上,即便我们谈了那么多的医养结合,并没有解决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的观念,当一个人走出医院,他已经从一个被病人变成被照护者,也就是说随着服务场所、人员、内容、方式的转换,他已经由病人转变成长照对象,由医院转为社区家庭,由治疗转为生活照料,由被动转为主动。我们实际讨论的问题,不管是叫医养结合还是叫什么,最重要的问题,我们强调我们需要的是服务的连续性、专业性、可持续性。这个问题是根本,要续接上而不是所有重新建一遍,养老院重新建医院,医院重新建养老院,为什么要重复做这样的资源配置呢?我们真正需要的配置是要把它连接起来,端口要对接,这是医养结合和老年长期照护最本质、最关键的点。

医养结合的“医”与医院的“医”是不一样的,医院的“医”是常态化,针对所有人群,没有别的选择,被动的,短期的。而医养结合的“医”是灭火器,没有它不行,但它真正的使用率有多高,大家非常清楚。其实老年人,尤其高龄老人,急性医疗的需求并不突出。那么医养结合护理与医院护理的目标也不一样,一个是以疾病为目标,一个是以生活能力为目标,看他残余功能生活能力adl能力保留的怎样。第三个,医养结合的“康”指的是,退行性疾病的训练、普通生活的训练和认知康复训练,这是最重要的,而医院的康是术后病后的医疗导向训练,这是完全不一样的。养,在养老是养心,安度晚年,在医院是养病,焦虑快回家。时间周期上也差的很远。没有人会把医院当成家,所以我们说老年长期照护的基本特征,首先是那些非医性,没有医疗价值的疾病才转为长期照护对象,其次是阶段性,来回进出医院没关系,即使这样折腾,也比在医院长期占床位,耗费大量昂贵医疗资源要划得来。还有就是它的持续性,因为它是持续衰弱,必须长期关注。最重要的是有尊严的独立生活,所以,这是我们所谓的老年长期照护所要达到的维持现有功能稳定、减少痛苦增加舒适度、减少恐惧增加安全感等,它四位一体的生活照护、康复护理、心理照护、临终关怀,都没有办法严格分开。

所以医养结合针对的是所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,长期照护针对的失能、半失能、失智的人群,医养结合的服务资源主要靠医院和养老院,长期照护主要靠康复、护理和社工。医养结合的工作模式是医生护士和护理员,长期照护是团队合作加个案管理。医养结合的工作重心是健康管理和急性救治,长期照护的工作重心是慢病管理、康复护理和残余功能维护。医养结合花的是医保和个人支付,长期照护花的是长照险和个人支付。所以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。

我们大家知道台湾在长照方面是做的最好的,长照10年,从2007年到2016年,失能覆盖率从2.3%提高到36.2%,提高了15.7倍。即便这样,台湾还有60%失能的人没有进入到长照领域。所以,从2017年台湾开始进行了新十年的长照2.0版本,服务从8项增加到17项,提供了便捷支付体系。最重要的核心领域是从2.0开始构建社区整合照护模式。什么是社区整合照护模式?他并没有说医院整合照护模式,也没说养老整合照护模式,而谈的是社区。首先一个观点,通过10年台湾总结出的经验,老人不要等到失能后再谈照护问题,所以在2.0版本首先向前延伸到预防保健、活力老化、延缓失能、健康促进,加大了这个版块,减少失能率的发生,向后延长了在宅照顾、多元服务、便利交通和生活支援。真正失能的人,经过10年的摸索,台湾做出了abc三级服务网络的构建。a级是区域和城市中心的,b级是小区域的,c级是社区站,在这样的框架下,他的承担也是分级的。我们可以想象,在任何一个区域,所有失能人群都涵盖在里面,它的长照网络由40%提高到60%,或者更高。整个长照服务领域的构建是在社区长照管理中心。当失能家属有需求的时候,先登记、评估、转介、轮候、配置资源,当服务资源不能满足的时候增加配置,到实在不能满足的时候去护理院和医院,最后政府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和购买。这是台湾、新加坡、韩国、包括日本最通用的模式。这种以家庭照护为主,以社区和机构照护为支撑的照护模式也是全球共识的模式。

对中国现阶段来讲,我们最重要的是要解决20、30后的问题,20、30后父母是多子女的一代,不是独生子女的一代,他们有很多子女,所以这个阶段的照护应该以家庭照护的支持和支撑为主。中国的照护市场规模非常大,残疾人8500万,纯粹卧床老人1200万,失智症超过1000万,每年脑卒中200万,平均护理周期2年,人均年护理费用6-8万,这是个万亿市场,千亿销售,百亿利润的庞大照护产业。那么这样一个照护产业,需要有独立的部门,独立的立法,独立的钱的支付体系,独立的机构,独立的照护团队。我们现在在体制构建上还差的很远。

那么大家说医养难结合,首先是因为一个归医学范畴,一个归民政社会学范畴,而它恰恰是两者中间的部分,全球解决方案就是要把各个部分的长照功能分出来,从卫计、民政、人社分出来,建立一个国家长照中心,独立解决问题,统一标准统一机制统一体制。当然不同标准下,我们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在现实中看到有非常大的差距。卫计委想到的问题是有限的医疗资源顾得上养老吗?民政想做医疗,是刚需,但医疗不归民政管。人社想的是越少花钱越好,医保负担重。所以由于部门利益的关系,或者价值观和方法论的不同,我们的医养结合进行得很难。第二个问题整合照护缺乏。最缺的不是碎片化的照护,而是整合照护,如果不整合,所有的服务就是碎片化的。第三个是团队的问题,我们现在的团队是分割的,如护士要不要做护理员的工作?护理员在没有护士的情况下要不要做?有一部分护士工作做了是违法,不做的话能不能看着老人不管?我们大部分养老院都养不了那么多的专业护士,这样的职业融合和界定是没有解决问题的。

国务院办公厅独立发文——52号文件,只提“老年人照顾服务”,包括政府、社会、家庭的责任。过去的文件都是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各部委的文件,这次是独立发文。所以不要炒概念,我们最核心的问题还是“老年人照顾服务”。只需要想问题怎么解决。

紧接着又独立发文——55号文件,关于“医保支付”的问题,包括支付边界、支付方式、支付项目,未来分清到底是花医保还是长照险的钱,国家财政能否支撑是个非常大的问题。

为什么长照险只有极少数国家出台,台湾至今没有推出长照险,长照险最重要的问题是代际可持续。这个窟窿谁能补上?所以我个人坚决反对中国急忙推出长照险,宁可暂时先推长照补贴,目前不可做长照险。因为应该基于服务体系的成熟、评估精准的前提下,才构建支付体系。没有之前的两个基础,怎么付、付给谁、付多少?十年以后每小时的照护成本有多高?如果我们不知道的话做这件事是有风险的。

那么,我们相信未来中国是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并行的格局,因为单纯的社保没办法支撑整个社会的养老。中国2.3亿老年人的问题可以越来越清晰的分级简化:1.9亿老人是活力、亚健康、慢病人群;4000万是真正需要别人帮助的失能、半失能和失智人群。每一部分都有产业和事业之分。事业部分是政府应该做的,产业部分是企业应该做的。未来长期照护是一个庞大的产业,长期照护的产业化势不可挡。美国最大的护理运营商——knd、居家护理服务商——apria healthcare group、居家照护服务商——home instead senior care、康复运营商——rehabcare、临终关怀运营商——vitas等,都是产业化的结果。

所以,我认为中国有必要思考是否需要建立长期照护保险,如果要建立长期照护保险,需要构建九大基本原则。第一,缩小范围。聚焦失能,80岁前“无战事”,跳广场舞的老人归属于正常群体,平均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年龄为82岁,着重关注失能、失智、空巢、独居、高龄等老人。第二,降低成本。空巢、独居、高龄老人养老问题通过“社区支持”解决,失能、失智、中重度老人养老问题通过“进养老机构”解决,当中重度失能老人每天照护时间超过八小时,机构照护的成本一定比在家照护的成本低,市场没有那么多上门康复师,所以机构照护是中重度失能老人的必然选择。第三,明确职责。政府建立长期管理中心,企业提供长期照护服务。第四,构建评估。评估是长期照护和长照险推出的必然条件,在评估体系还不成熟的情况下推出长照险就是最大的“坑”。第五,分层服务。只要失能就全部纳入,高中低端服务对应的相应的客群。第六,便捷支付。个人、家庭支付,线上、线下支付方式让养老支付更便捷。第七,保险介入。社会保险型长照险、职工健康险、商业长照险等介入。第八,独立管理。独立部门、独立机制体制,统一管理下的长照整合服务体系。第九,尽早立法。虽然立法具有滞后性,但长期照护的立法具有必要性,是未来的趋势和迫切的需求。

按照联合国的推估,中国养老产业在2011年才真正导入,要经过20多年的发展才进入成熟阶段,所以我们市场机会还很多。未来真正养老服务购买人群是62年到75年出生的人群,此类人群有3.66亿,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产阶级的强大支撑。美国依靠46年到65年出生的7700万人群助推美国养老产业的发展。所以,我们现在的练兵是为了未来巨大的养老市场大发展。等到富人慢慢变老,尤其富人变成失能人群,我们的养老产业最终会大发展。

中国的养老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经过这样的起步阶段,主要解决现在20后、30后和40后的刚需照护问题。到50后和60后的养老需要更高端的享受式服务,比如亲睦家现在做的针对的更多是未来的客户。未来到70后和80后可能进入到“机器人”时代,因为那个时候可能没有那么多劳动力。

最后说一句情怀的话,人人都会老,家家都有老人,我们父辈的生活没有那么高的要求,而我们以及我们的后辈,未来是需要有品质、有尊严的养老。所以中国医养结合与老年长期照护才刚刚开始,路还很长、很远,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。谢谢大家!


二维码
扫一扫,查看更多
电话:0471-6304944 / 6304520 18004850550/ 15661219402
网址:www.hstzlngy.com
地址: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通道南街27号

版权所有:呼和浩特市天泽老年公寓 蒙ICP备17004123号-1 蒙公网安备15010302000426号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  

呼和浩特老年公寓 呼和浩特养老机构 呼和浩特养老院 呼和浩特市老年公寓哪家好 内蒙古老年公寓 内蒙古养老机构